十余年,海外市场对中国制造的态度有了微妙变化。
2009年《时代周刊》评选年度人物时,罕见选择了几张普通中国工人的面孔作为次席,认为他们是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顺利“保八”的功臣,也是对中国“世界工厂”地位的肯定。时过境迁,海外市场依旧热衷“Made in China”的同时,还掺杂着一些复杂的情绪。华为、大疆等企业正是典型案例:一边是产品热销,一边是抵制与竞争。
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变化,也和中国制造企业的升级有关:加工制造底子硬的同时,还在尝试向上游高附加值部分迈进,将手伸到了海外企业的腹地。
制造企业向着上游转型,既为了高附加值,也是将命运握在自己手里。先行者已城墙高筑,中国制造企业的变革只能打持久战。这对企业韧性提出了要求:不冒进,敢于长期投入。
2020年7月,TCL收购天津中环,开辟半导体光伏及半导体材料新赛道,在高科技、重资产、长周期的国家新兴战略产业持续布局。
得益于时代对清洁能源的需求,光伏产业有着明显政策利好,光伏发电规模有着明显的上升空间;而中环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布局,也有望在全球半导体产业转移中发挥优势,给TCL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。吸收融合TCL的经营管理模式之后,中环股份也将进一步实现增长。从下游的产品,再到一步步构建自身的竞争壁垒,TCL依靠企业韧性成功实现了向上转型升级,并翻越了过去海外企业垄断的高墙。
中国制造企业的海外征程,大多始于上个世纪末。提前预见全球化浪潮的企业家们,纷纷开启海外拓荒。没有经验、缺少壁垒的企业们开始艰苦摸索,绕了不少弯路,最后发现还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战术好使。“农村包围城市”,即优先撬动海外企业关注度较低、总体较小的缝隙市场。再加之更具性价比、定制化的服务,满足这些市场被忽视的需求。虽然过程艰苦了些,至少能站稳脚跟。
长期以来,这些中国企业的身影遍及全球,并在一步步尝试拿回话语权。他们一路走来的经历,往往大同小异。在改变中国电视行业“缺芯少屏”的变革中,以TCL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们至少解决了“少屏”的困境。
十年前,社会舆论总爱提及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创造”的重要性,用于强调与国外企业的差距。当时大概没有人会想到,中国企业的追赶速度会如此之快。